【一线党旗红】因“情”而起的担当与责任

淄博市第一医院第一批核酸采样支援队队员、脊柱外科医生张引锋

淄博市第一医院

因为新冠疫情,32天,人生中小小的一段旅途,却成为我铭记一生的风景。

周村的深夜,邹平的黎明,孤寂又坚定,疲倦又期待。


,赞34


3月9日,新冠疫情发生以来,淄博市第一医院第一批核酸采样队74名队员率先踏上了前往周村的班车,其中党员14名,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早已过于知天命的年纪,年龄最小的仅有25岁,他们是各个科室的骨干,也是父亲、母亲、丈夫、妻子,更是每个父母眼里的孩子。然而、疫情与使命悄然降临时,他们是平凡的英雄,他们挺身而出,前往最危险也是最需要的地方-----周村区北郊镇。

当来到疫情指挥中心后,我们没有片刻歇息,领到各自任务后,立即前往的各个采集点。当直面疫情,工作的复杂程超出了想象,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仍处于磨合期,防护服下包裹下手机无法与外界沟通,面临突发情况,我们没有退缩,迅速进入工作角色,协助社区干部安抚村民情绪,教会村民如何防范、使用二维码、正确配合采集等工作,与全体工作者一起编织着这张温暖的社区抗疫安全网。

经过不断的沟通和磨合,我们仅用3天时间就配合紧密,将无序的工作流程化,当地社区干部及居民切实感到了便捷,纷纷对我们淄博市第一医院的速度竖起了大拇指。

由于工作需要,我们需要早上4:00左右起床,乍暖还寒时候,黑色朦胧,又是新的一天采集任务的开始;有时候还需下午出任务,工作到深夜或凌晨,我们在采集点连续工作6个小时以上,有时每个人都要采集近千份标本,完成集采后入户采集,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也有密接和次密接的居民,我们组队员默默的扛下所有,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酒店,简单的进食后,赶快补个觉,为下一次任务做好体力准备。


春天的天气多变,给采集核酸工作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。风向多变,采集者近距离接触气溶胶,增加了感染风险;同时,采集任务多在夜间采集,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有点颤抖,身上的汗早已凝结成冰冷的水,加上下雨,已分不清,是汗还是雨水,被防护服包裹身体上又湿又冷,不控的颤抖,手指僵硬,经常拧不开采集瓶盖,,本已麻木僵直的双手一人一消毒后,就像掉入了冰窟。

随着任务的推进,一些比较难啃的任务浮出来水面;周村个别小区人口多达4000 余人,住户分布零散,有别墅区、普通住宅楼区还有高层区,居民检测意识不强,积极性不高,物业组织困难,每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检测,出任务的队员回来的总是最晚。14名党员迎难而上,终于4个小时完成了核酸采集任务,并得到了当地社区的好评。

我们毫不畏惧,勇往直前。

因为我们是党员,都是勇于担当、敢于奉献的战士。

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终于结束了周村采集工作,以为可以休息一下了,然而,我们接到了新的任务,滨州邹平疫情告急,我们继续用逆行的身影挺近滨州,舍小家保大家,用行动继续书写前行的故事。

在邹平的工作,我们从“零点行动”、“双敲行动”开始,为了准时零点采样,我们一般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,乘坐大巴车从张店赶往邹平;我们见过邹平每个凌晨时刻的样子,见过临池镇、黄山街道、高新区空荡的街景,见过每个战友疲倦的睡眼;也见证了志愿者的坚守,见证了社区干部的兢兢业业,见证了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。

然而,随着采样工作的工作的深入,我们许多队员出现了身体的不适,心里的不确定也逐渐形成,伴随着焦虑与思念情绪,每次深夜的出发,我们都像负着沉重的行囊,我们等待黎明的早日到来,我们就需要走好黑夜里的每一步。

经过又一个23天的检测,邹平终于实现了社会面清零。

74名队员,日日夜夜的坚持,两地多点,共完成检测670000余人次。这是我们逆行交出的答卷,这是我们使命,也是我们这批队员的责任。百年船渡,千年共眠,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我们在一起。因情相遇,因情而困,因情而勇,因情而散。我们配合默契,戮力同心,完成了危险而烦重的任务,有辛苦与付出,也有幸福与收获,每个人远离了舒适的环境和最重要的人,远远担心的父母,翘首以盼的未婚夫,可爱无邪的孩童,耐心守护的爱人。我们即将迎来胜利,但我相信这不是终点,珍藏这份“情”,江湖再见!

2022年春花已逐渐绚烂,冬将尽,春可期,待黎明破晓,山河无恙,人间皆安时,你我再相约这英雄的城市,携手一笑,樱花怒放,笑语盈盈。





医院概括 就医指南 联系我们
淄博市第一医院网站 Copyright © 201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淄博华邦高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咨询电话:4252412 4253312(夜间)  传真:4253406  邮政编码:255200
地址:淄博市博山区峨眉山东路4号
鲁ICP备10200304号-3